《中部地區公益親職講座:在對孩子的愛裡,遇見真實的自己》
孩子像一面鏡子,映照出父母成長歷程中許多的「未完成事件」(心理學上稱「未竟事務unfinished business」):
例如,未能完成的、父母的期待;
或是,沒有處理好的哀傷與失落;
以及,未能來得及建構的價值感;
甚至,被迫提早長大扛責的童年。
邀你一起來覺察這些「未完成事件」如何影響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與教養觀念。
你將明白:為什麼聽了那麼多親職講座、跟教養專家學了那麼多的教養技巧,卻依然時常被孩子的某些行為挑動情緒?依然在特定情境下理智斷線?
---引述---
請給自己與周遭人身上的「父母」角色多些鼓勵與肯定、多些寬容、多些鬆綁;把「父母」這個角色逼急了,下場通常都不會太好!因為「焦慮的父母,很難教養出安在、自我悅納的孩子」,而「安在與自我悅納」的能力,是一個人心理健康與復原力的基石。
放過你自己,也放過孩子!孩子有他自己的課題得學習,父母也有自己的婚姻、工作、人際需要去處理與面對,並且要花不少力氣建立價值感,而那種價值感並非「依附於孩子的成就之上」,而是回到自己身上、看到自己父母角色以外的價值。
孩子長大後,希望看見的,不會是一對「充滿失落感或怨懟」的父母,而是能把自己生活過好、懂得追尋快樂的父母。
閱讀全文》》》「孩子的成就」不該是「稱職父母」的指標 https://goo.gl/Sqrytm
-----參加方式-----
免費活動,自由入場,毋須預先報名。